276
中國石灰產業資源屏頸分析
2020/8/18
1、石灰資源消耗速度過快,凸現資源短缺。
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,對資源消耗需求增長高于經濟的增長率。石灰行業同其他行業一樣追求高速發展,付出了極大的資源代價。另一方面,國家對石灰資源幾乎沒有勘探投入,民間探礦不成規模,偶有新礦點發現,都是些小礦,且資源品級偏低,未能作為接替現有礦山的儲備資源開發利用。
2、石灰行業總體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較低,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。
主要表現在:(一)缺少工業化高純加工工藝裝備,產品不能滿足一些高科技產品的需要;(二)超細粉碎和精細分級設備在生產大型化、產品質量精細化、過程控制智能化以及磨損控制和設備穩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;(三)針對特殊用途的表面改性產品質量有待提高。
隨著石灰產品在新材料工業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,對深加工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。傳統的加工技術和質量要求不能滿足需要,如許多的下游產品不僅要求傳統的理化指標,而且要求力度分布、顆粒形狀和晶體結構等,國內的加工技術往往很難達到。
3、出口石灰配額有償招標對產業造成重大影響。石灰僅僅是一種普通的、低價值的非金屬礦物,既非國家敏感性戰略物資,更不是涉及國家安全、能源安全、資源安全的礦產,對其實施出口配額有償招標辦法管理,始終存在著正當性問題。而且在長達11年的招標過程中,存在著太多的政策性問題,2005年9月全國石灰行業工作會議形成決議,強烈要求取消出口配額有償招標管理。
首先,由于受招標價格的影響,外商采購單上的品種發生根本性改變,主要目標是購買高品級石灰,少買或不買中低品級石灰原礦和石灰粉。造成中國石灰出口貿易畸形化:高級富礦供不應求,中低品級原礦和石灰粉失去競爭力,大量積壓或丟棄。從根本上損害了中國石灰產業發展的根基,違背了國家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基本政策。
其次,企業每年支付的中標金少者數十萬,多者幾百萬。在長達11年的招投標中,企業交納的中標金,累計可達數百萬、幾千萬。全國累計中標金估計至少在6—7億元以上。從本質上分析,這些都是企業的合法利潤。在如此經營環境中,有哪家外國公司敢向中國石灰產業投資、合作?沒有資金,企業無力建設實驗研究基地,提高研發能力;無力采用新技術、更新設備、研制新產品;無力改善生態環境,提高安全生產保障。盡而導致產業升級困難,行業發展缺乏后勁。
4、石灰進出口價格反差大
多年來,我國石灰出口多以原料為主,日本市場對高中低品級石灰皆有需求,而歐洲市場,十分青睞我國產白度90度以上的石灰原礦。在大量的石灰出口產品中,原礦和初加工產品仍占很大比重,價格在幾十到一百幾十美元之間,遠遠低于國際市場價格。而國內急需的某些高技術含量的石灰產品仍需從發達國家高價。均價每噸在400-500美元以上,反差何其大。